• 首页
    •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 学术平台
      护理天地
      临床研究
      卫生防控
    • 期刊目录
    • 栏目设置
    • 征稿启事

    学术平台Site navigation

    护理天地
    临床研究
    卫生防控

    主页 > 学术平台 > 卫生防控 >
    卫生防控Welcome to visit our

    品管圈在降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   点击次数: 次  更新时间:2020-04-27 10:59  【打印此页】  【关闭】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分析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发生的原因,制订并实施对策。比较活动前后患者足下垂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36.7%降至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科设计了一种适合长期卧床患者使用的足下垂矫形器,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结论品管圈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品管圈;足下垂;足下垂矫形器;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幸存者中近75%的人遗留有肢体偏瘫,而足下垂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大大延缓了该类患者的康复周期,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本科住院的患者大都是平均年龄在85周岁的老年患者,其中很多患者有脑卒中、慢阻肺、癌症晚期、下肢骨折等各种慢性病,因长期卧床易发生足下垂。本研究探讨了QCC手法在降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入住本科的90例高龄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82~91(85.4±2.9)岁。纳入标准:①老年慢病(如脑卒中、癌症晚期)至长期卧床患者;②日常生活功能评分≤30分的患者;③下肢骨折患者。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确定活动主题
      科室采取自主报名方式成立QCC小组,由圈员共同投票选出圈长,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其余护士在圈长带领下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本科室现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采用头脑风暴法,确定QCC圈名为“夕阳圈”,QCC主题为“降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
      1.2.2现状把握及原因分析
      通过自制查检表对2016年11月~2017年3月入住本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登记统计,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发生足下垂的33例,所占比例为36.7%,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从人、物、方法、其他等方面进行环节问题分析,发现主要有护士评估不到位、没有合适的矫形器、康复流程不全面、缺乏健康宣教等。
      1.2.3目标设定及可行性分析
      ①目标设定:按照531打分法计算圈能力为65%,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重点改善率×圈员能力),得出目标值为17.6%。②可行性分析:结合患者日常主诉,制定一双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透气,并且可以预防足下垂的矫形器。矫形器的鞋底与鞋面采取拉链形式衔接,以便在穿脱过程中避免牵拉引起患者不适,且便于临床护士观察患者足部血运。制定标准评估流程和康复流程、制定宣教手册,目前均为可完成目标。
      1.2.4对策拟定与实施
      根据三线法则即到现场、看实物、做实证,在原因里寻找要因,在要因里寻找真因,最终确认真因后对此制定相应对策。对策实施内容:①制定新入院患者足下垂筛查表,并针对此筛查表进行全科室培训,将其有效运用于临床中;②改良传统足下垂矫形器,结合患者主诉设计一款适合本科高龄患者使用的足下垂矫形器。同时向家属介绍改良版足下垂矫形器的优点以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③圈员通过搜集有关足下垂相关的专业康复知识并总结,结合患者病情制定标准的康复流程,上报护理部,获得批准后在本科落实于每一位高风险患者上;④制定图文并茂的宣教手册,不定期以PPT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
      1.2.5效果确认与评价
      通过对策拟定与实施,确认其为有效对策;改良了传统足下垂矫形器,设计并制作了一双适合长期卧床患者足下垂的矫形器,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制定标准化的足下垂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流程,同时在国际护理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QCC实施前后患者足下垂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CC活动实施前后足下垂发生率比较
      实施后,患者足下垂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QCC活动实施前后足下垂发生率的对比
      
      2.2QCC活动后患者使用足下垂矫形器的满意度调查表(见表2)
      表2满意度调查表
      
      2.3目标达成率与进步率
      实施品管圈后足下垂发生率由原来的36.7%降至16.7%,根据计算公式:①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设定值-改善前)]×100%=104.7%;②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54.5%。
      2.4有形成果
      成功做出一种适用于卧床患者的足下垂矫形器,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矫形器优点为:①在足下垂患者主诉使用传统足下垂矫形器足部末梢偏凉,下肢血运差的基础上改良了一款在两层网状布料之间插入一块海绵垫以增加患者足部保暖性能,且夏天可以将海绵垫抽出,鞋面可以通风透气的足下垂矫形器(图1中鞋面上的数字1处是两层网状布料,数字2处将拉链拉开,将海绵垫填塞进去)。②鞋底与鞋面采取拉链模式衔接(图2中数字4显示的地方),避免患者在穿脱过程中因牵拉引起的不适,同时,便于护士观察患者足部血运。③鞋底部用一根可调节长度的伸缩杆根据患者高矮和与床尾的距离,调节伸缩杆的长度,固定患者的足部处于功能位,避免足下垂的发生(图3中数字3显示的位置)。同时在国际护理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制定了标准化的足下垂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流程(见图4)。
      2.5无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的开展,护士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品管手法掌握度、个人素养均得到很大提高,见图5。

      3讨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4]。本科自2012年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圈手法有效解决了本科临床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取得了有效成果,现总结如下。
      3.1提高临床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管圈是促进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一种管理工具,已不断融入医院管理各个环节[5,6],通过QCC活动开展,不断发挥圈员的创造力,针对临床疑难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原因里寻找要因,在要因里进行真因分析,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各项措施的可行性与确切性,最终制定了一双适合本科高龄患者使用的足下垂矫形器且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同时也制定了足下垂康复功能锻炼流程手册,有效降低了卧床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2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患者舒适度
      通过搜集老年卧床患者各项主诉(如冬天寒冷,下肢冰凉;夏天热,鞋面不透气,脚难受等),设计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换的兼具保暖性与透气性的鞋面,从而满足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增加舒适感,在经济上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同时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足下垂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正确评估患者足下垂的风险率,根据患者病情及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正确使用预防足下垂的矫形器,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及时有效减少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有效减轻患者在疾病方面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3.4提高护士撰写论文的能力
      通过此次品管圈的开展,积极发挥圈员检索资料的潜力,成功发表论文1篇。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品管圈的开展,有效降低了卧床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在体现医院“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经济收入,增加了护士工作成就感。
      图1俯视图
      
      图2立面图
      
      图3仰视图
      
      图4标准化的足下垂患者康复护理干预流程
      
      图5无形成果雷达图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1.
      [2]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3]王海燕.探讨头脑风暴法应用于门诊注射室护理质量中的效果及评价[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1):178-180.
      [4]高元芝.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8):100-102.
      [5]沈玲丽,冯素文,朱秀芳.品管圈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10):907-909.
      [6]黄秀梅,郭晶.我国医院品质管理圈活动开展现状的文献分析[J].华西医学,2013,28(4):605-608.

    上一篇:新型健康管理理念联合微信平台在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下一篇:基于单元的综合安全项目对ICU患者安全文化和院内感染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
    • 腓骨上段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
    • 老年人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完整结肠
    •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
    • 尿毒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因素
    • 鼓膜成形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单纯慢
    • 关怀性触摸对特殊老年自信心与自
    • 肾功能衰竭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液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应用盆底
    栏目设置|护理天地|临床研究|期刊目录

    (C)20019 名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