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学术平台
护理天地
临床研究
卫生防控
期刊目录
栏目设置
征稿启事
学术平台
Site navigation
护理天地
临床研究
卫生防控
主页
>
学术平台
>
护理天地
>
护理天地
Welcome to visit our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 点击次数:
次
更新时间:2020-06-22 10:23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36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差异来评估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组68名患者中,男性42例,平均年龄(68.93±3.71)岁,平均病程(6.13±1.66)年,稳定型心绞痛者45例;对照组68名患者中,男性40例,平均年龄(69.35±3.84)岁,平均病程(5.96±1.45)年,稳定型心绞痛者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心绞痛类型等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SAS得分、SDS得分及PSQI得分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AS得分、SDS得分及PSQI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SAS得分、SDS得分及PSQI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并进一步改善睡眠质量,可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个性化心理护理 老年 焦虑 抑郁 睡眠质量
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近两个世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已成为我国老年人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气候变化或情绪激动等原因引起,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限、预后不佳等,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此外,老年人缺少陪伴和照顾,患病时多数会出现孤独和无助等负面情绪。因此,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常出现焦虑及抑郁情绪,不仅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可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疾病的转归。此外,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还存在睡眠质量欠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除实施针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相关的护理措施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给予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并提高睡眠质量。本研究拟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并观察其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长沙市某大型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36例符合条件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年龄≥60岁。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伴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心机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者;既往有痴呆、精神病史、酗酒或麻醉药物依赖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患者。干预组68名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61-78岁,平均年龄(68.93±3.71)岁;病程范围1-9年,平均病程(6.13±1.66)年;稳定型心绞痛者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3例。对照组68名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63-79岁,平均年龄(69.35±3.84)岁;病程范围1-8年,平均病程(5.96±1.45)年;稳定型心绞痛者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心绞痛类型等的差异均衡可比,均有P>0.05。本研究经所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方案,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及生活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1)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研究正式开始前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指导小组成员根据每个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此外,培训小组成员的沟通技巧,指导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人格特征等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尽量回避敏感话题、保护患者的隐私并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2)预见性心理护理。入院后陌生的就医环境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针对此问题,护士首先将病房收拾整洁、调整病房的光线,待患者入住病房后积极主动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引导患者及其家属主动表达对此次住院治疗疾病的态度及内心的想法,进一步了解患者目前存在的困难,由此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如针对对疾病过度担忧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多对其进行鼓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专业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使患者充分放松。(3)认知行为干预。根据患者的认知状况,耐心详细地向其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预后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面应对疾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此外,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将心理及认知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患者,利用反映性倾听法帮助患者全面认识自我。同时针对其困惑予以耐心解答,进一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与心理韧性。(4)音乐放松疗法。了解患者喜欢的乐曲,并根据患者个性化的喜好为其播放相应的轻柔、舒缓的歌曲,指导患者随着音乐的播放进行哼唱、冥想、全身肌肉绷紧-放松训练及节律深呼吸等。(5)家庭及社会支持。充分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指导其多关心患者,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帮助患者排遣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每周组织两次病友经验交流会,由护理人员主持、协调并现场答疑,增加病友之间的互动,消除患病带来的羞耻感及自卑感。邀请康复好且心态乐观的病友进行现身说法,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1.3 观察指标
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后(出院时)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差异来评估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实施效果。(1)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anxtie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SAS及SDS均由Zung编制,分别包含20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粗分乘1.25后转化为标准分,得分范围均为25-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相应的症状越严重。SAS和SDS的信效度均较高,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77和0.782[2]。(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h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Buysse等编制,中文版由刘贤臣等译制,共包括7个项目、18个计分条目。条目采用0-3分记分,总分得分范围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量表信效度较高,Cronbach’sα系数为0.734,分半信度为0.655。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在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别;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在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检验均为双侧,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此处键入公式。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情况见表1。干预前,两组SAS得分和SDS得分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SAS得分和SDS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均数±标准差,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情况见表2。干预前,两组PSQI得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显着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比较(均数±标准差,分)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猝死风险较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更容易并发心率失常及心衰等,预后更差。因此,大部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睡眠障碍、生活质量差等问题,针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护理措施亟待加强。
目前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报道较多,大部分相关报道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为综合护理、循证护理及预见性护理[3]。针对心理护理的研究报道很少,王瑾等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双心医学干预后发现,双心医学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及疾病认知度;刘霞等[4]实施的包括心脏康复运动和心理行为疗法的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的研究报道发现的结果也相似,但这两个研究均未评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实施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预见性心理护理、认知行为干预、音乐放松疗法和家庭及社会支持五个环节。通过对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SAS得分、SDS得分及PSQI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SAS得分、SDS及PSQI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个性化心理护理不仅减轻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也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通过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护理小组成员的心理护理能力及沟通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实施预见性心理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内心想法及个性特征更加了解,从而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更加深入、疾病不确定感降低,此外,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正面,有助于调整患者的心理行为、提高认知水平与心理弹性;通过音乐放松疗法,患者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通过实施家庭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干预,患者从家属及病友、医护人员处得到的鼓励和支持增多,疾病羞耻感及自卑感降低,增加了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因此,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减轻,睡眠质量也获得了提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后发现,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可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侯雪红,冯慧艳,雷丽伟.针对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2):84-85.
[2]田银娣,王怡恺,李静,等.焦虑和抑郁量表在肝硬化患者临床应用中的信效度评价[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01):105-108.
[3]毛秀建,陈翠芹,李玲.循证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5):644-647.
[4]刘霞,宋硕,杨国平.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0):42-44.
上一篇:
品管圈护理管理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下一篇:
多导向一体化护理记录单在临床智能化护理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
腓骨上段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
老年人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完整结肠
正畸联合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
尿毒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性因素
鼓膜成形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单纯慢
关怀性触摸对特殊老年自信心与自
肾功能衰竭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液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应用盆底